欢迎访问 12348上海法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普法活动 > 案例库 > 正文

焦虑神经症罪犯柳某的矫治个案

上海市监狱管理局 教育改造处 发布于:2018-12-26 分类:案例库
标签:监狱焦虑神经症心理矫治,监狱焦虑神经症心理矫治,监狱焦虑神经症心理矫治,监狱焦虑神经症心理矫治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柳某,男,1965年出生,汉族,上海人,初中文化程度,已婚,育有一子,现年13岁,抱养一女,现年14岁,母亲健在,现年91岁,父亲已去世。2010年12月因犯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于2011年4月调至我监狱服刑改造。

2016年初以来,柳某经常会在夜间做情节类似的梦,梦中出现的人物主要是其母亲和女儿,做梦的场景主要是和母亲、女儿经历过的往事,她们询问柳某过得怎样,何时回家,每每都是挥泪告别,拉着彼此的手不肯分开,最终因其在梦中发出“哭”声而醒来。2017年3月以来,上述类似梦境出现的频率增多,夜间经常“哭”出声来,出现的频率大约为两、三天一次,且严重影响其白天的改造生活,导致劳动效率低下。柳某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出现了心理问题,遂于2017年5月前来心理咨询。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成因分析

1)成长史:柳某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中有三个兄弟,其排行老二。年幼时,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渐渐地父亲就很少回家,兄弟三个都是靠着母亲一人拉扯大的。柳某能够深刻体会母亲的艰辛,与母亲的感情极为深厚,而对父亲没有多少印象。

2)家庭史:柳某与妻子是经人介绍相识并结婚的,夫妻感情较为一般。妻子婚后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一直未孕,因此抱养了一名女孩。但之后不久,妻子怀孕并生下一名男孩。柳某入狱后,除了十分担心母亲的身体状况,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抱养来的女儿,生怕妻子对女儿不好。

3)创伤史:经过咨询师的引导,柳某回忆起两件有关于母亲的事情。其一:7岁时,柳某的大哥参军,后来因为工作调动传出各种传言,有说是去打仗的,有说是因为违纪受到处理的,为此,母亲常常以泪洗面。其二:9岁时,母亲骑自行车摔倒,伤势严重,被人送回来时眼角全是血。母亲悲伤、痛苦的样子在柳某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4)诱发因素:一是因母亲生病住院、亲情电话系统故障等等突发事件,柳某在前来咨询时,已有三个月未与其母亲取得联系;二是因岳母身体不适,妻子带着儿女住到岳母家中,期间柳某寄至岳母家中的信件未收到回信,致使其对女儿的处境更为担心。

2、入监改造表现

入监以来,柳某在行为规范、劳动生产、内务卫生、接受教育方面的表现均十分正常,未曾出现过违纪行为,并获得过两次减刑。2016年初以来,开始出现上述梦中“哭泣”的情况,但并未影响白天的生活和改造。但自2月份之后,梦中“哭泣”的情形增多,白天精神不佳,容易胡思乱想,劳动生产指标无法完成,社会功能受到影响。

3、心理行为表现

柳某性格较为内向、敏感,神志清晰,思维正常,语速、声音正常,自知力完整,有明显的求助意愿。在谈及母亲和女儿时,情绪较为激动。在前来咨询前,持续一年多反复出现类似梦境,在梦中“哭泣”,并逐渐加重,出现食欲下降、记忆减退等症状,劳动生产效率也有较大程度下降。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社会支持系统欠缺。因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导致柳某对母亲和女儿的情况十分担心,而入狱7年以来从未见过母亲和女儿,家庭支持系统的欠缺导致其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影响其心理问题的解决。

2)特定环境引起的现实性焦虑。因为在监狱服刑,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和频率受到极大的限制,柳某十分担心母亲和女儿的近况,但却无法及时获得有关她们的信息。这种因无法获得信息而对情形的不确定性极大地增加了其现实性焦虑的程度。

3)咨询方法的运用难度。柳某的主要症状为梦中“哭泣”,而精神分析恰好是以无意识和梦作为其基本研究内容的理论流派,因此作为咨询技术最为合适。但精神分析的理论深奥,对于咨询师的要求非常高,运用好有一定难度。

5、矫治方案

针对柳某出现的问题,咨询师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咨询,咨询分为三个阶段,共计进行了7次咨询。

1)运用尊重、共情、积极关注、倾听等咨询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临床谈话、心理测量、查阅分析求助者的个人材料等,对求助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柳某的心理测量结果如下:

① SCL-90测量结果:

躯体化 强迫症状 人际敏感 抑郁症状 焦虑症状 敌对症状 恐怖症状 偏执症状 精神病性
1.78 1.59 2.75 2.27 3.48 1.93 2.81 1.57 2.21

其中,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明显高于常模。

② SAS测量结果:

焦虑自评量表的标准分为72分,表示焦虑症状明显。

③ SDS测量结果:

抑郁自测量表的标准分为56分,表示轻度抑郁。

按照求助者的病程、痛苦程度、社会功能影响程度及现实表现,评估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为焦虑神经症。

2)以梦为切入点,以精神分析法中的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技术为主要技术,以求助者的成长史、家庭史及其与亲人的关系为重点内容开展咨询。

第一步,运用解释技术向求助者解释了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并向其介绍梦的意义——梦是愿望的表达,被压抑的潜意识中的愿望可以通过梦境表达出来,因此梦境中出现的内容都是有意义有根源的。求助者经常出现的梦境也是一种愿望的表达,可以通过解释梦境来寻找其梦境的根源。

第二步,要求求助者对咨询期间的梦做记录,并进行自由联想。重要片段如下:

“大哥参军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后写信过去一直没有收到回信,母亲四处打探大哥的消息,邻居们有的说大哥是去打仗去了,有的说是因为违反部队纪律被处分了,母亲回家后很失落,一个人坐在房间里,靠在床头不说话,泪水不停的往下流……

“母亲外出办事,是一个人骑车出去的,回来的时候是被人送回来的,脸上全是血,眼角处被磕了一个大口子,父亲不在家,只能我陪着她去医院……

“父亲因为和工厂里的女员工有暧昧关系,和母亲吵架,吵得很凶,父亲摔门而出,后来再也没有回来了,母亲很伤心,哭得很凶……”

1:我在外面工作了一段时间,终于回家了,母亲很高兴,问我工作的情况,在外面过得怎么样,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菜,我又要出去工作了,母亲拉着我的手,依依不舍地与我挥泪告别,我看着母亲含泪告别的样子,自己也开始哭泣,后来就“哭”醒了。

2:女儿问我:“爸爸,你在那边过的怎么样,过得好不好,什么时候回家……”

第三步,咨询师做内容解析:一、母亲年迈身体不好,女儿不是亲生的且处于青春期,自己在监狱内无法顾及家庭,而且已经有几个月没有与母亲和女儿取得了联系,担心她们的情况,这种担忧在梦中出现,诱发了上述梦境的产生;二、梦中反复出现的挥泪告别场景与童年时多次目睹母亲哭泣有关,因此在梦中会经常出现挥泪告别的场景;同时父亲与母亲吵架出门的场景对求助者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创伤,求助者感觉被父亲抛弃,产生了分离性焦虑,这种分离性焦虑在梦境中表现为对母亲的不舍;三、因为其特殊的成长经历,其现在的情况几乎是重蹈父母的覆辙,父母辈与求助者的关系在自己与子女那里得到重演,在这个关系中,自己所担心的女儿正是那个幼小的自己,于是希望保护“自己”,希望父亲回家,希望得到父爱,因此才会在梦中出现女儿问自己过得怎么样,何时回家的情境。

6、预期矫治目标

1)近期目标:减轻焦虑症状,减少做类似梦境的次数。

2)长期目标:减少对亲人的担心,恢复心理健康,安心面对改造,恢复社会功能。

【教育改造成效】

在本案例中,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问题,选择了合适的咨询方法——精神分析法对求助者开展咨询,分析求助者的童年经历与其症状之间的关系,达到了预期的咨询效果:

一是在回访中,求助者表示晚上做类似梦境的次数越来越少,在咨询后的三周内只做了2次梦;

二是咨询结束阶段的心理测试结果表明:SCL-90中焦虑分值降至2.38,人际敏感下降至2.05,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均下降至正常范围;SAS测试标准分为55,降至轻度焦虑;SDS测量标准分为48,抑郁症状消失。

通过这个案例,咨询师深刻体会到:没有哪一种咨询方法是万能的,只有合适的人、合适的问题和合适的方法作用到一起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想要达到良好的咨询效果,除了咨询方法的选择外,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有导致网站部分功能不可用,建议升级更换浏览器访问。 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