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12348上海法网

“燃灯者”照亮司法改革前行路

上海市司法局 发布于:2018-12-21 分类:法律服务动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司法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上海法院是中央确定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作为上海司法体制改革的领路人,邹碧华倾注毕生的法治理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被誉为“燃灯者”。

  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宣读了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100名人员名单,邹碧华名列其中,也是当选的唯一一位法官。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代替他领取了沉甸甸的奖章和证书:“当时我真的是眼含热泪,因为大家都没有忘记他。这枚奖章,也是对他最好的告慰吧。”

  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碧华曾经对我说,我们很幸运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所以更不能辜负它。”唐海琳回忆道。从业20余年,从民商法到刑法,从普通法官成长为法院领导,邹碧华遇到的境况各不相同,但优秀始终如一。

  2014年,上海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作为负责人,邹碧华全身心投入其中。在司改过程中,面对上海法院裁判文书层层审批的情况究竟占多少、每个法院的审委会每年讨论的个案数量有多少、领导对审判的行政干预究竟有多严重等司法改革中的基础课题,邹碧华全部要求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数据,不准“毛估估”。

  用数据说话,邹碧华觉得还不够。案件难易程度不一,法官付出的劳动有区别,不能光看案件数量考量法官的工作量。邹碧华把一家试点法院200余名法官近5年来审判的案件卷宗全部调出来。技术部门的工作人员听到这一消息惊讶不已:“把数据拷贝到硬盘上就要4个小时,他怎么看得完?”然而邹碧华用了一个双休日时间,不眠不休,把卷宗浏览了一遍。然后他提出,衡量法官工作除了数量,还要设置权重系数,按难易程度调整系数,这样得出的数据才更科学。邹碧华的办公室里曾放着一张行军床,累了他就拿出靠垫躺一会儿。有一次忙到凌晨3时才回家,5时又出门了。

  敢于打破常规的改革者

  司法改革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绘中国司法的蓝图,而是在已有的体制机制上大刀阔斧地再造。上海司法改革的一大创举是“员额制”,法院只保留33%的“精英法官”。改革方案设计之初,有人提出“一刀切”的方案,因为这条路很容易做成,还可以“息事宁人”。

  在屡次研究过程中,邹碧华坚持用能力说法,反对让年轻人“就地卧倒”。他指出在实际工作中,基层法院大量的审判任务是由助理审判员承担,许多人已是审判骨干,而一些具备审判员资格的人员身处综合部门,不办案久矣。最终,上海法院司改方案打破了“论资排辈”,确定下“让审判能力说话”的方案。参加上海法院司改的人回忆,邹碧华不止一次说过:“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对上,该争取时要争取;对下,该担当时必担当。决不能让我们现在的改革努力,变成未来的改革对象。”青年法官赵琛琛回忆,一次,邹碧华在与青年法官畅谈职业发展时说:“未来我们国家的司法环境会越来越好,我们现在的努力就是为了让大家感觉到,做一个青年法官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高贵精神被后来者继承

  2014年12月10日,时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的邹碧华在前往一场司法改革推进会途中突发心源性疾病,不幸辞世,年仅47岁。习近平总书记对邹碧华的事迹作出重要批示:“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燃灯者”的精神被后来者继承。司法责任制、繁简分流、员额制等重点改革内容在众多基层法院有序推进、落地生效。2017年,上海又被确定为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唯一试点地区,到目前为止,136项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上海高院团委以他生前的微信名为名,开设了“庭前独角兽”微信公众号,如今已是青年法官交流研讨的一个专业社群。在他曾经工作过的长宁法院,他树立的“崇德、尚法、慎思、明辨”八字院风,依旧镌刻在大厅最显眼的地方,激励着每一位后来者。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有导致网站部分功能不可用,建议升级更换浏览器访问。 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