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海事海商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在上海海事法院召开,本次年会主题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海事司法应对”。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海事海商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法学会海商法研究会会长、上海海事法院院长赵红在会议上致欢迎辞。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曹守晔,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基雄出席会议并讲话。
近年来,上海海事法院主动对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推进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建设,将服务保障“一带一路”,与海洋强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等“四个中心”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联动,公正高效审理了一批具有规则示范意义和较大国际影响的精品案件,发挥了海事司法规范促进市场交易、服务保障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针对“一带一路”建设参与主体多元化、法律纠纷复杂性、争端解决需求多样性的特点,上海海事法院大力加强审判机制创新、大数据运用和智库建设。创设境外诉讼主体概括性授权委托书的司法认可机制,与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商贸调解中心等机构开展委托调解,进一步满足中外当事人多元化法律需求,吸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当事人来沪解决海事纠纷。与连云港中院签订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统筹海事法院和地方法院审判力量和司法资源,共同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依托“智慧海事法院(上海)实践基地”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手段,及时研判涉“一带一路”纠纷态势,提炼裁判规则,促进适法统一。建立“一带一路”司法实践基地,汇聚清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的研究资源和人才优势,协力推动海事司法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清华大学、市交通委、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和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五家单位,分别就“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建设、海事仲裁发展等内容作了主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