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来电咨询:金先生称其在某求职网站上看到招聘启事,招聘司机承诺薪资每个月能6000以上,遂投递了简历,后接到了面试通知。所谓的面试也就是看了一下金先生的身份证和驾驶证,并且问了一下实际驾驶经验,然后金先生就被告知可以被录用,但要让金先生先签署合同,并缴纳押金7000元然后拿到车辆办理登记手续,然后下载app接单挣钱。金先生还被告知只要正常做每个月除了上交给公司的钱之外,差不多他的收入能达到6000以上,做的好的还可能上万。金先生一冲动就签了合同交了钱,领了车办了手续,跑了一周发现实施情况根本和被告知的不一样。后来仔细看了合同发现是租车合同,根本不是自己以为的劳动合同。金先生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咨询该如何维权?
平台律师解答:金先生以为的是找工作,建立劳动关系,实际上签署的是租赁合同,本质上是从租车公司租了车辆来跑网约车,每个月的收入要缴纳车辆租金以及扣除其他成本后才能作为自己的收入,运营风险自行承担;这和劳动关系下通过自己给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来获取劳动报酬,用工风险由单位承担的情形,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建议金先生可以收集证据证明自己被欺骗了,导致自己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意思表示,或者自己因为重大误解而违背自己意思签署了合同,然后可以和租赁公司协商,若协商不成的话尽快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撤销合同,将已经交付的押金要回来,减少自己的损失。
法律法规
《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七条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七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案例提示
依据《民法典》《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目前,用工模式呈现多样性,部分公司通过层层“包装”的方式,试图用签订租赁协议之类的形式模糊与劳动者之间事实存在的劳动关系,将用工风险转嫁到劳动者身上。因此,在实践中,不能仅凭书面协议的内容或名称确认各方法律关系,需要透过表象究其本质,以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若遇到被欺骗、被误导导致自己作出了错误的意思表示,可以通过诉讼方式来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
12348平台律师建议:找工作切忌盲目轻信,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服务对象、报酬等细节,但凡被要求缴纳身份证,或者被要求交押金、服务费、服装费等的,基本上就不是正常的找工作的范畴了,可以直接拒绝对方的不合理不合法要求,避免自己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