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在社区工作的居委会干部经常会面临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时居委会自认为做了许多工作,居民却一点都不买账呢?也许我们给予的,并非居民真正所需的,或者亟待解决的。习近平主席曾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意愿去办事、办实事。只有居民自己想要的,他们才会投入更多的激情和精力,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甚至是引导者、组织者,从而真正实现社区民主自治。围绕如何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的管理这一课题,静安区宝山路街道三宝居民区为此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任务措施】
为进一步推动社区民主自治,倾听社区居民的心声,三宝社区“开放空间(Open Space )”会议于2018年应运而生!每个参会居民可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讨论组参与讨论,可以根据自己最关心的社区问题提出议题。虽然有的问题犀利,一时难以招架,但我们听到了来自居民的心声,了解到他们所思、所需、所求。一年多来,社区各项民主自治活动如火如荼,除了“开放空间(OpenSpace )会议”、“三会”,我们还有“民情恳谈会”、“三驾马车联席会议”、“现场龙门阵”等,多渠道征集民意需求,开展多形式民主协商,给居民充分的话语权、决策权,让居民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促进了不同类型的居民投入我们的社区建设。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们从居民身边事做起,推出了“三个一”的民主自治工作新模式。
“一亭”:我们建立了“邻情亭”志愿者服务队,“让身边的老娘舅来评理”,“邻情亭”志愿者服务队是由各楼组调解志愿者组成的居民自治议事机构,无论居民有什么难题、纠纷,都可以到“邻情亭”评理求助,形成居民的事情居民议、居民的矛盾居民来解决的工作机制。过去居民和物业发生矛盾、与辖区单位发生矛盾时,居民总认为自己是弱势一方,居委会调解会有所偏向,现在借助“身边人”调解志愿者的力量来调处,会变得更加容易让居民接受,真正体现了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一茶”:不定期在楼道厅或一户居民家中团聚一次,聊聊家常和小区里的“那些事儿”,这就是三宝社区“邻里情下午茶”,也是社区为居民搭建的一个线下交流议事自治平台。“邻里情下午茶”除了“嘎讪胡”,还是居民了解社区工作,对居委会建立信任的过程。如今不少楼组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远亲不如近邻”,家住10号的钟老伯和老伴是楼里的高龄独居老人,两人的身体状况不佳,出门不便,平日不大与人交流,参加了几次下午茶,邻里也把他们当作自家亲人,常常有居民关心“最近怎么不见钟老伯,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了?”自发上门看望,帮老人配药、买菜。钟老伯打心眼里感到温暖,虽然腿脚不好,他和老伴现在也会热心地帮着楼里上班的年轻人接收快递,用微薄之力回馈邻里。
“一微信”:“临山路20号门禁坏了,请及时维修”“收到,谢谢您提供的信息。”这是三宝居民议事群一条最为普通的聊天内容,这个微信群由社区党员、楼组长和志愿者共八十余人组成,他们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居委会也会第一时间协调、处理、回馈。居民议事微信群不仅能够发现问题,主要功能还在于传播正能量,解决社区存在的一些棘手问题。例如年初一位署名“金色年华”志愿者在微信群对小区有些居民滥用共享单车进行了批评,居委会马上抓住契机,发出倡议书,得到居民的大力支持,这个事例还上了各大媒体。“一微信”当然不是只有一个微信群,三宝社区根据工作条线、小区分布有居民微信群不下20个,例如三驾马车群、青少年交流群、垃圾分类志愿者群等等,把微信平台作为社区议事自治载体,初步形成了以微信群为抓手的民主自治模式,受到了居民的一致欢迎。
【特点和效果】
不知不觉中社区里发生一系列奇妙的化学反应,每个楼组有了自己的楼报、自治小组,有了邻里互助卡,交流频繁了,情谊增厚了,邻里更和谐了;当自己反映的意见、建议被重视、采纳,居民倍感自豪,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越来越多居民加入到民主自治队伍中,变身小区“管家”。据不完全统计,志愿者人数比去年翻了一倍,更欣喜的是自治队伍开始趋向年轻,我们很多德高望重的楼组长主动让贤,辅助楼组里年轻人上岗。“小区需求由居民表达、小区问题由居民讨论、小区事务由居民参与”的自治工作理念在这里落到了实处,社区活力得到激发,更多的新生力量走进了社区。
目前有一个很现实的状况,可能所有小区都面临着志愿者年龄偏大,五六十岁刚刚退下来的,还要继续为下一代发挥余热,带孩子、忙家务,无暇顾及社区工作;上班族更是单位、家庭两点一线,不大关心社区的工作;能有时间参加社区工作的多是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了,社区志愿者后备力量岌岌可危。我们“三个一”的民主自治工作新模式推行后,基本上解决这个难题,不断有更多年轻的力量加入到社区志愿者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