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基本信息采集
案例类型:教育改造类
案例申请时间:2018年8月5日
供稿(单位、姓名):上海市女子监狱 翁露茜
审稿(逐级实名审核):
上海市女子桥监狱 黄 音、李翠萍、陈建华
上海市监狱管理局 杨国强、宋 烈、吴 琦
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审稿人:李红卫、黄兰政、王进义
司法部研究室审稿人:任永安
检索主题词:监狱 危险犯 矫治 个案
二、案例正文采集
危险罪犯吐某的矫治个案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吐某,女,1982年生,新疆人,文盲。2016年2月26日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罚金八千元。吐某患艾滋病、毒品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服刑期间吐某频繁头痛,头痛时情绪难以自控,出现头撞地、咬舌等自伤行为,因此于2017年3月20日被监狱设为危险犯。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父母离异,父亲醺酒,一不顺心就拿吐某出气,从未上过学的吐某8岁起就以打零工为生。10岁时,吐某认识并跟随一“老板”离开家乡至上海一起“发财”,但该“老板”却把吐某训练成小偷。在被迫一次次接受烫烟头等体罚后,吐某能逐渐完成“老板”要求的每日上交一万元的盗窃所得任务,并养活自己。同时,在狐朋狗友的诱惑下,吐某开始吸毒并在15岁时与一瘾君子结婚生子,直至丈夫把房和车都卖了去吸毒,吐某决心离婚,连两个女儿都断了来往。从此,吐某过着睡醒了吸毒,没钱了去偷的日子。26岁时,吐某先后认识两个男友,从第一个男友处染上艾滋病,第二个男友出轨、对其家暴,并带其走上贩毒的不归路。
(2)社会经历:10岁后依靠偷窃为生期间被人带进吸毒圈子,所谓的朋友均是瘾君子,且因与第二个男友吵架而跳楼,手骨骨折。吸毒致开销增加,最终以贩养吸。
2、入监改造表现
吐某于2016年3月21日入监后,频繁头痛,头痛时情绪不能自控,有头撞地、咬舌等自伤行为;情绪不稳,行为散漫,人际关系较差,常与她犯发生争执;不愿且不善与警官进行交流,个别谈话时吐某常缄口不语。经观察了解,分析吐某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自身原因:性格孤僻,脾气暴躁,思维偏执顽固,反社会心理强烈,在刑意识极差。入监以来情绪不稳,难以控制冲动行为。内心对于民警教育抗拒,戒备心理强,经常采取沉默的方式进行软对抗。行为规范极差,日常改造行为散漫,常借口身体疾病原因不参加学习教育等改造任务,同犯关系紧张,整体改造表现较差。
(2)家庭原因:自幼缺乏亲情的关爱,缺乏安全感。家庭观念淡薄,从小父母离异,忍受家暴,离家出走,服刑期间与家人长期无任何联系,也不要求进行任何通信,自暴自弃心理严重。
(3)对法律无知:基础教育缺失,过早进入社会,导致其法律观念淡薄,在社会上染上了很多恶习。很早就和社会上的“朋友”混迹于各种“娱乐场所”。放弃接受教育,造成教育的缺失,过早地进入社会,使得吐某并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对法律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敬畏。
3、心理行为表现
监狱对吐某进行心理评估,结果显示存在敏感、过于自信、不愿遵守规章制度,易冲动的性格特征。吐某性格心理缺陷比较明显,如暴躁易怒,行为冲动不计后果,自控力差,同时思维偏执顽固,疑心重,对民警不信任。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疾病缠身,导致其改造信心不足。吐某因染上艾滋病和频繁头痛,产生自暴自弃心理,行为散漫,服刑意识差。
(2)情绪消极,行为冲动。情绪和行为不能自控,曾因与男友吵架而跳楼。
(3)交流障碍。吐某系新疆籍文盲女犯,汉语交流能力有限,成长及社会经历使吐某对他人心存戒备,交流不畅使其难以理解他人,同时也使自己的诉求让他人难以理解,进一步加剧吐某对他人的不信任,并懒于交流。
(4)支持系统差。入狱至今未能与直系亲属取得联系,改造缺乏亲情动力。
5、矫治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吐某的改造表现,民警制定矫治方案,逐步引导吐某步入正常服刑改造。
(1)加强身心治疗,建立人际信任。对吐某头痛发作做好记录,与医生保持沟通联系,跟进吐某用药情况。通过查书籍、咨询医生等方式,积极学习相关病理知识,与吐某沟通病情关注其身体情况与思想变化。通过经常性的个别谈话等交流方式,加强沟通交流,消除抵触情绪,使其可以敞开心扉,帮助其调整心态,缓解情绪。在谈话中耐心倾听吐某并不流畅的汉语表达,不刻意回避,当吐某在改造中进步或违纪时,公正处理,强化其身份意识。
(2)情绪合理宣泄,提高沟通能力。在取得吐某信任,吐某逐渐提高服刑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安排吐某每日书写不等数量的汉语字帖,这样不仅可以转移吐某的注意力,发泄情绪,同时也可以多学习汉字。安排监室内其他新疆籍女犯及文化程度较高的女犯对吐犯汉语学习进行辅导帮助,自学与帮教学习相结合,逐步提高吐犯沟通交流能力。
(3)母亲文化教育,寻找人生意义。教育的重点放在责任教育,“生命不仅仅是你自己的生命,还要为别人去考虑”。在遇到挫折和遭遇时,痛苦的人不仅仅是吐某一个人,所以要引导其选择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立场,通过实现态度性价值可以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了解对于自己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 从中获得新的认识,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更乐观的想法憧憬未来。
(4)做好心理矫治,增强自控能力。除了通过药物治疗外,可以同时进行心理矫治,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放松训练、团体治疗等各种方式,同时运用倾听、共感、疏导、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学方法,引导其合理地宣泄情绪,减缓其紧张的情绪,排除其内心的隐痛,稳定其情绪,帮助他树立自信、改善人际关系,并且重建其合理认知,激起他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6、预期矫治目标
(1)及时掌握吐某病情,对症下药,杜绝其在病发或情绪不稳时进一步自伤自残,维护监管安全稳定。
(2)日常的关心帮助,有奖有罚,增强其对警官的信任,提高改造信心,逐步提高服刑意识,完成改造任务。
(3)缓解吐某因身体原因产生的消极情绪,通过学习、互动,充实其服刑生活,改善人际关系。
(4)提高吐某汉语知识水平,逐渐理解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交流沟通能力,更好掌握其思想动态,有的放矢。
(5)监组内新疆籍女犯能开展良性的互助学习,杜绝不当交流。
【教育改造成效】
1、警囚关系建立良好,互动正常。经过近一年的教育矫治,在警官不断地教育和关心下,吐某提升了对警官的信任,积极与警官进行交流,身份意识有所增强,对于违纪行为能够及时吸取教训。逐渐学会自我情绪调节,结合医嘱服药,头痛发作时情绪不能自控现象有所减少,且基于信任,吐某在头痛发作初期能及时向警官反映,使警官能够及早应对,同时也做好其在发作过程中的保护措施,杜绝其进一步自伤自残行为。通过一系列学习、互动,吐某与同监室女犯人际关系有所改善。平时在监室内能够按要求书写汉语字帖学习汉语,并与他犯开展帮教学习,充实自己的服刑生活,提高汉语知识及表达沟通能力,运用于服刑改造中。能够严格按要求不与监组同为新疆籍女犯用维语进行不当交流。因吐某在改造中取得的进步,病情能够有效控制,情绪较为平稳,服刑意识提高,于2017年10月撤销其危险犯。
2、不断学习,掌握犯情。时代在发展,不难想象,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主观还是客观,如今的押犯结构都在趋于复杂,因此监狱教育改造工作也需与时俱进,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监管一线的民警,面对复杂多变的犯群,更需增强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向经验丰富的同行学习,向社会其他行业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业务能力,有效掌握罪犯身体情况、心理活动等,分析罪犯言行背后的心理成因,并对罪犯可能的言行进行进一步研判,根据因人施教的原则,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有的放矢地解决罪犯个体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确保监管安全、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进一步维护社会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