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12348上海法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普法活动 > 案例库 > 正文

一例运用同伴教育多元方法成功戒治的案例

上海市戒毒管理局 发布于:2018-12-26 分类:案例库
标签:司法行政戒毒同伴教育同伴小组同伴宣讲同伴互助成功戒治,司法行政戒毒同伴教育同伴小组同伴宣讲同伴互助成功戒治,司法行政戒毒同伴教育同伴小组同伴宣讲同伴互助成功戒治,司法行政戒毒同伴教育同伴小组同伴宣讲同伴互助成功戒治

       戒毒人员,特别是有着多次复吸经历的戒毒人员,对场所存在主观上的排斥,即使内心有困惑、生活有烦恼也不愿直接与民警沟通或寻求帮助,他们认为“只有亲身经历过毒品的人,才真正懂得他们”。同伴教育的引入很好地突破了这一屏障、更好地发挥了场所教育的能动性,以同伴榜样的力量,在相应的运作机制与激励机制下,建立一种共同成长的康复文化,利用同伴之间的共性和相似性,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促使场所内戒毒人员行为改变。

       2009年,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首次引入同伴教育理念,在场所内开展同伴教育小组活动。至今已开展了7期共83次活动,140余人参加。在对参与过同伴教育且回归社会满3年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时,59%成功戒毒者认为:同伴教育使他们从其他戒毒同伴身上更真实、具体地感受自身应对压力和问题的情境与策略,在帮助他们改变欲望、提升效能、重塑社会支持、处理应激事件反应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案例背景】

       龚某某,出生于上海崇明一户普通农户家庭,自小不受父母关爱、早年辍学、游荡社会。与前夫育有一女,离异后情绪低落,在他人的诱导下开始沾染毒品。此后十多年,龚某某因吸食注射毒品、盗窃、贩毒等违法行为多次出入女劳教所、女子监狱等监管场所。2010年3月,刚从女子监狱服刑期满释放不久的龚某某,再次因吸食注射毒品海洛因被处强制隔离戒毒二年。考虑到龚某某多次戒毒失败,对成功戒毒缺乏信心、对戒治生活充满抵触、对家庭关系充满矛盾,大队综合运用同伴教育,通过场所-同伴-社区的联动教育,帮助龚某某强化戒毒动机、坚定戒毒信念、提升拒毒能力、重塑家庭关系。

【方案制定】

       同伴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帮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重建“五个体系”,即:抵御毒品的生存成长体系、心理防御体系、生理防护体系、认知价值系统和社会支持体系。

       依据龚某某的个体情况及需求,结合场所内常规教育及龚某某在“分类分期分级”及“生理脱毒期、教育适应期、身心康复期和回归社会期”中的不同表现,制定同伴教育的五级目标及计划:

       一、积极融入、认同环境。通过戒治场所内“心荷”同伴教育小组的同伴带教、同伴辅导员、同伴互助的形式,促进龚某某积极融入戒治环境、认识和认同场所戒治文化。

       二、行为养成、动力激发。通过所内常规教育帮助龚某某养成规范的戒治行为,引导龚某某与女儿进行正常沟通与互动,逐步缓和并重建家庭关系,激发戒治动力、促进安心戒治。

       三、能力培养、自我提升。对龚某某在同伴教育中的表现予以评估,将其作为潜在的同伴辅导员进行能力培养,帮助其自我提升。

       四、同伴互助、激励示范。鼓励龚某某参与同伴互助活动,建立同伴间榜样的力量,推动提升自我成就感。

       五、持续戒治、康复回归。在回归社会期对龚某某行为表现予以评估,对戒治处遇进行调整,以增进其戒毒持续力,帮助其适应回归社会。

【实施情况】

       一、 同伴互助——激发内在戒治动力

(一)加强场所、社区联动,拓展同伴力量

       戒治期间,龚某某父母来信告知,其14岁的女儿因长期缺乏母爱及管教,时常离家出走、夜不归宿,甚至打算放弃中考、半路辍学。龚某某虽是一名不称职的母亲,对女儿却十分挂心。在得知消息后,龚某某焦急万分,可无论她打多少个电话,女儿始终不予理睬。这让龚某某产生了强烈的自责与愧疚,情绪十分不稳定。在一次心理咨询中,她激动地对民警说:“我对不起她!我不想让她走上和我一样的路!”

       为了尽快有效稳定龚某某因得知女儿情况而产生的不稳定戒治情绪,帮助其缓解、重塑家庭关系,所内民警、禁毒社工、同伴辅导员多次进行沟通,采取场所与社区多方联动教育。一方面由所内民警、同伴辅导员对龚某某进行主动介入心理咨询,帮助龚某某开展自我调适、疏导负面情绪,鼓励龚某某与社工、禁毒志愿者积极联系,获取更多社会帮助;另一方面,由禁毒社工、同伴辅导员形成救助小组,对龚某某女儿进行一对一帮教,传递龚某某对女儿的关爱之情。一天,龚某某找到民警,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折叠整齐的信纸,“警官,能帮我看下吗?我文化低,怕写了错别字…”。信纸上仍是龚某某生硬的字迹,但它的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一位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这封由同伴辅导员直接转交给龚某某女儿的信深深触动了女儿的心灵。在多方努力下,龚某某女儿克服困难完成了学业,龚某某也收到了第一封来自女儿的信:“妈妈,我等你!”短短五个字,伴随而来的还有母女间那份遗失的情愫。

(二)抓实“心荷”同伴小组活动,发挥榜样效应

       龚某某屡次戒毒失败的经历,让她对戒除毒瘾、回归正常生活失去信心,更逐渐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一度进入恶性循环。“一朝吸毒,终身戒毒”的传统社会价值倾向,让龚某某看不到摆脱毒品的希望。这种绝望阻碍了龚某某的戒毒康复,又进一步固化了其负面社会形象。

       在民警安排下,龚某某参加了第二期“心荷”同伴教育小组。小组活动主要由所内民警、禁毒社工、同伴辅导员围绕戒毒人员戒治过程中各种困扰共同讨论、计划和组织。

       在第一次活动中,龚某某作自我介绍时谈及屡次戒毒失败的困扰,得到了当时同她一样有着复吸经历却成功戒毒10年的叶雄温婉解答。亲身的经历、毒品的控诉、耐心的规劝,让龚某某受益匪浅。之后,龚某某一直将叶雄作为自己的戒治榜样,不断激励自己成长前行。每次活动结束,龚某某总会主动与叶雄探讨戒治过程中的困惑;在与民警分享活动体会时,也时常用叶雄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在民警的不断鼓励下,龚某某决心成为一名像叶雄一样的禁毒自愿者,帮助更多深陷毒品泥潭的姐妹们。

(三)丰富同伴形式,激发同伴示范力

       每年,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会邀请成功戒毒人士、“海星同伴”宣讲团以演讲的形式为戒毒人员分享戒毒路上的故事。相同的吸毒往事、不同的戒毒经历,让龚某某深受启发,信心倍增。龚某某说:“海星同伴禁毒巡讲团,不仅是同伴的示范,也让我知晓了回归期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逆境,给了我‘毒能戒、毒必戒’的信心和勇气。”从那以后,她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各方面表现都很积极,而她的转变也潜移默化影响着身边其他的戒毒人员。

二、同伴升华——自助助人,助人自助

       “自助”是主体进行自我帮助的行为及其过程。“助人”是为有需要的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戒毒人员的“自助”是成为同伴辅导员去“助人”的前提。

       经过场所、社区共同努力与协调保障,龚某某重塑了家庭关系、重拾了做母亲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龚某某获得了同伴的帮助、感受了同伴教育正能量,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帮助别人。她说:“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在警官的帮助、同伴的关爱下,尽快从迷失中找回自我。虽然我文化水平不高,也不会说些感人肺腑的话,但我想用我的故事,去鼓励、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此后,大队心理互助组、自主讲堂成为了龚某某展示自我的平台。民警们安排龚某某作为大队同伴心理互助员,让她带动其他戒毒人员共同分享戒毒励志故事和心愿,逐步提升龚某某的自我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进一步达到“助人自助”的良好效果。

三、同伴衔接,打造回归“最后一公里”

       结合龚某某在回归社会期的戒治特点和需求,民警通过同伴教育进一步加强持续戒治、康复回归的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缩短回归适应期,形成所内“同伴互助”为主导、所外“同伴辅导”提前介入,联动式、互补式、综合式的同伴教育新格局。

       (一)持续引导、无缝对接。鼓励龚某某以信件、电话等方式与家属、社工联系,提前获取相关社会资源。在民警帮助下,叶雄成为了龚某某回归社会后的同伴辅导员,为龚某某回归后的操守保持进行持续引导,实现出所后无缝对接。

       (二)定期回访、照管到位。通过电话、走访、所内“青苑戒毒网”等多形式增进对龚某某出所后的跟踪与关注,加大对其社会帮扶力度,及时掌握其回归社会后的动态,建立场所、社区点面对接的联动戒毒专业网络。

       (三)同伴扩展、内外联动。龚某某回归社会后,积极参加各类社会禁毒活动,戒治情况良好。根据其实际戒治表现,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邀请龚某某作为场所内第四期“心荷”同伴教育小组同伴辅导员回所开展活动,深入发挥同伴教育作用力,在帮教过程中不断加大龚某某的自我认同、提升自我价值。

【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回归社会后,龚某某坦然面对过去、积极面对生活,用自信与坚持重拾了爱情与亲情。如今,龚某某已是一名成功的私营企业家,回归社会、保持操守已有6年。2014年,龚某某成立了“小芳同伴工作室”,她从一名普通的同伴成员逐渐成长为一名资深的同伴辅导员、禁毒志愿者,并先后被上海市禁毒志愿者协会评为“2013-2014年度上海市优秀禁毒志愿者”、“最美海星巡讲员”、“优秀巡讲员”,得到同伴们的一致认可,真正从一名受助者转变成一名助人者,加入到成功戒毒者的行列。

二、思考

       龚某某经过同伴教育的学习与引导,成为“榜样力量”示范员,是一个“多形式的同伴教育活动——系统严谨的同伴教育培训——同伴辅导员的养成——多形式的同伴教育活动”的循环过程。从参与多种形式的同伴教育活动,到通过培训考核不断壮大同伴辅导员的队伍,构建榜样的力量,从而能够进一步扩大同伴教育的实施范围,获得可持续发展。

       同伴教育的理念、机制、方式及效果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固化。以戒毒工作的转型发展为契机,以同伴教育为载体,进一步满足戒毒人员的戒治需求,提高自身戒毒意愿、重组社会、家庭支持系统,尤其是在一体化衔接环节方面,进一步打通“场所-社区-家庭”一体化联动平台,为戒毒人员成功戒毒打下扎实的基础。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有导致网站部分功能不可用,建议升级更换浏览器访问。 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