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12348上海法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普法活动 > 案例库 > 正文

实施社区化管理 构筑平安“防火墙” ——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文华村法治村庄建设探索与实践

上海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处 发布于:2020-08-17 分类:案例库
标签:法治创建,法治创建,法治创建,法治创建

【基本情况】

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地处上海市西南角,东接泖港镇,南临金山区,北靠青浦区,西靠浙江省。因“六镇三区一省”的复杂地域以及各自然村落高度分散的客观现实,导致地处行政边界区域的村,偷倒垃圾、偷盗财物、(逃犯)流窜入沪等治安类事件屡次发生,治安防范难度大,成为法治新浜、平安新浜建设的难点和痛点。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重点是建设好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建设法治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更是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根基,而实施社区化管理则是解决乡村社会治理难题,加快农村治理模式转变,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手段。

【任务措施】

为全面根除治安乱象,推动乡村普法守法 ,新浜镇在借鉴城市社区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着眼农村发展实际,突破传统村庄集体组织化治理的内在困境,在文华村实施社区化管理试点,通过筑牢乡村安全屏障,深化村民自治实践管理,夯实乡村依法治理基础等多项举措,不断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提升村级组织管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全面推动乡村治理规范化、法治化,以实现乡村善治的最终目标。

强化基础设防,提升治安防控能力

重点围绕村庄监控布点及道路关卡设置,在基础安防条件上向社区靠拢。一是有效部署监控系统,实施全方位布控。在全村区域内实施“雪亮工程和智慧公安”项目,采取增、移、补、建等方法,确定门岗位置和监控探头数量和点位,并将采集图像传送至村平安联创中心平台,落实专人值守,形成联动机制,确保看住村口、管住村面、控住贼道,提升村庄整体安防水平。二是重点设置道路关卡,实施封闭式管理。对单路不够开放的村庄实施封闭式管理。采取“建门岗,设道闸(车脸识别系统)、装照明、录人脸、放嗅探”的措施,实现人过留脸、车过留牌、物过留影、机过留号,确保村民出入管理服务和安全保障。对多路较开放的村庄实施半封闭式管理,采取“控大路、封小路、装铁门、按地桩、加巡防”的措施,实现出入村庄有记录,区域活动有痕迹,破案查验有实据,村落安防有威慑。三是首创综治云平台,构筑立体防控体系。在“四站合一”的基础上,率先建成“九大模块”的综治云平台,配置具有图像传输功能的巡逻电动车,与镇综治中心、区综治中心形成四级传送、三级管理处置的运行模式,实现空中有天眼、地上有人网、道上有物防、空间有技防、应急有广播、整体有联动的圈层式、立体式防控网络。

优化村庄设施,打造社区环境新貌

依托政府扶持、民生服务社、村委会自筹以及社会捐助等多方资金支持,开发乡村文化旅游、推广特色农产品等收益资金做支撑,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原则,鼓励村民在村庄内改造农家酒店和生活便利店,建成“小喇叭、小花园、小茶馆、小厕所、小食堂、小药箱”等六个小为代表的公共设施配套项目,努力让村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对标社区化管理环境目标,增设村庄道路路灯,提高村民夜间出行安全;实施“人禽分离”模式,拆除鸡舍将生活区设置为禁养区,在部分林地设置养殖区,建设规模鸡舍,实施集中养殖,真正打造农村社区样貌。

整合多方力量,提升村民自治能力

充分依托村内党员和志愿者优势,坚持以党员示范引领、村民共同参与相结合,提升村民自治水平。一是成立网格支部,配齐工作人员。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招募村内人员,实现自治自管。组织志愿者从事村庄小区化管理的门岗职守和区域巡查任务,有效治理环境脏乱,清理巷道杂物,制止毁绿破路和乱倒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保持村容村貌整洁。开展专门培训,配齐防保物品,明确适量的经济补贴,让自治自管志愿者想干、愿干、尽心、尽责。

围绕人口管理,提升人员管控水平

针对外来人口数量较多、人口结构复杂性、就业临时性和流动频繁性等特征,全面推行外来人口管理制度,加强居住管理,提升社区化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出租房管理。把外来人口视为“新村民”,实行同村化服务,建立出租房屋档案,健全电子台账,实行专人管理,做到“来有登记、走有注销”,全面掌握外来人口居住信息。二是定期组织活动。引导外来人口积极参与村庄管理,在治安管理、计划生育、法律援助、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其与本村村民同质化服务。定期组织外来人口开展法律法规和安全防范教育和“争当优秀村民”活动,强化归属感,提升外来人口素质。

围绕法治创建,深化乡村依法治理

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抓手,重点围绕乡村依法治理体系建设,将法治文化融入乡村文化,通过“法治”、“自治”、“德治”以实现“共治”。一是夯实制度规范,推动依法治理。严格按照“三重一大”和“四议两公开”制度,不断完善党员议事会制度和以村民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积极发挥村务监督委员长职责,充分保障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二是构建法治风貌,打造法治村庄。以法治村庄创建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在全村花坛、座椅和长廊等各类载体上增加法治元素、展示法治文化、宣传法律法规,让居民随时随地感知身边的法治氛围,帮助群众增加法治观念、提升法治意识。三是开展普法活动,营造法治氛围。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整合“文华村乡村振兴讨论讲堂”、“茶馆里的法治课”、村居法律顾问等资源,不断提升村民法律意识,营造浓厚的学法、用法、守法的法治文化氛围。四是倡导责任意识,实现德法共治。通过村报、广播、微信群、宣传栏等宣传媒介,积极倡导“村庄是我家,人人爱护家”的管理理念。以农村传统道德教育和村规民约为基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倡导诚信立身的良好风气,强化村民社会责任意识及法治意识。

【特点和效果】

文华村依托社区化管理,从农村自治管理向城市住宅区物业化管理迈进,让村民提前享受城里居民同样的社会服务和安全保障,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提升。村内各项治安指标持续向好,群众文明素质明显提升,生活品质大幅提高,偷盗、流动赌博、偷倒垃圾等治安问题明显减少。2018年,村庄内110报警和刑事发案率下降了60%;乡村矛盾纠纷率下降了45%;信访和12345投诉率下降了48%;各类安全事故率下降25%;群众安全感由35%上升了87%;群众满意度由25%上升了65%。

文华村乡村社区化管理是农村治理模式的一次创新,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农村治理现代化的有益探索。要持续深化乡村社区化管理的关键还是要以乡村治理的法治化为依托,坚持以法治化推动乡村治安、环境、生活等方面社区化。只有抓好法治乡村创建,才能确保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保证乡村社区化建设稳定发展。当前,文华村乡村社区化管理试点,已在制度建设、村民自治管理等层面开创了乡村善治的新局面,但离创建法治乡村的目标仍需迈进。只有通过培育村民法治意识、规范乡村治理制度、完善法律服务功能等举措,才能更有效地推进乡村社区化治理规范有序。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有导致网站部分功能不可用,建议升级更换浏览器访问。 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