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12348上海法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普法活动 > 案例库 > 正文

焦虑情绪罪犯潘某的心理矫治个案

上海市监狱管理局 教育改造处 发布于:2018-12-26 分类:案例库
标签:监狱焦虑心理矫治个案,监狱焦虑心理矫治个案,监狱焦虑心理矫治个案,监狱焦虑心理矫治个案

【罪犯基本情况】

罪犯潘某,男,1985年出生,高中文化。因犯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6年。入狱后因私自修理生产设备被扣分,觉得自己得罪了监区民警,获得减刑假释的机会渺茫,故连写两封信至监狱长信箱,希望能调到其他监区服刑。监狱长批示监狱心理健康中心介入进行干预。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犯因分析

1)成长过程:潘某出生在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有1个弟弟。其性格内向,与身边熟人间的言语交流也不多。潘某的父亲常对母亲拳脚相加,这也导致了6岁时母亲的离家出走。由于从小父亲对其管教不足,其对父亲有强烈不满,常发生争执,这样的父子关系导致了潘某任性、固执,易激惹的性格,。潘某幼时因体质较弱,虽然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学习优秀,但同学仍给他起个外号叫“黄豆芽”,嘲笑他身体羸弱,不像男人。

2)重大事件:潘某临近中考填报志愿时,父亲希望他尽快能够自立,坚持让他报考中专,在他私自改报高中后,父亲只问了一句话:“你能不能和以往一样跟得上学习”,潘某认为这是父亲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因而对父亲心怀恨意。后来潘某顺利升入高中,为人处事谨慎、好强,但是学习成绩却一般。

2、入监改造表现

潘犯在服刑期间与同犯人际关系紧张,经常因琐事发生摩擦。2015年11月因未经允许,私自修理生产线,造成生产线损坏(自述是生产线本身的问题),计分考评被扣分,自称自己有机械维修特长,希望帮助监区修理机器。

1)家庭因素:潘某从小学习尚可,对他而言,问题的关键不是父亲决定让他放弃高中,而是父亲怀疑他的能力,内心非常愤怒但超我又不允许,只能压抑到潜意识里。于是出现私自改报志愿的行为,但这样的违抗使他十分内疚,内心深处一直有强烈的心理冲突。他不断地想向父亲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表明自己比别人聪明。只有通过这样的证明,才能使潘某建立自我认同感。正因为它需要用“我比别人行”来证明自己,所以在被扣分后才会如此焦虑。

2)自身因素:潘某自幼经常看到父亲殴打母亲,认为是父亲欺负母亲,后来母亲才离家出走,早期的亲密关系发展较差,缺乏安全感。当这种不安全的图式在服刑生活中被激活,便导致他对服刑改造的负面理解,进而产生焦虑心理。

3、心理行为表现

对潘某进行心理测试显示,SAS(焦虑自评量表)量表测试标准分为66,中度焦虑;SCL-90(90项症状清单)量表测试总分为228,焦虑3.67,强迫状态2.62,人际关系敏感3.33,偏执3.00,显示重度或中等程度;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量表测试为外显性焦虑、疑病、精神衰弱、偏执与常模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结合心理测试和咨询,评估潘某为焦虑情绪,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依据:心理问题是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

4、教育矫治的难点

1)认知因素:潘某的思维模式存在一些不合理信念,导致了焦虑情绪,也引发了其优柔寡断和自我封闭等问题。认为自己必须表现优秀,才能赢得他人的喜欢,在他的潜意识里面存在着应该各方面都优秀,应该比别人都强的极端思维。当想法和现实有差距时,便导致焦虑情绪的加剧。

2)心理因素:潘某一直对母亲抛弃自己感到愤怒、怨恨、痛苦等,但这些情感没有表达出来,其希望用行动向母亲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母亲骄傲的,母亲不该抛弃自己。这些情感虽未表达,在意识领域没有被充分体验,却在潜意识里徘徊,与鲜明的记忆联系在一起,并影响现实生活。于是只要在竞争性的活动中,就会加重情绪反应,影响日常改造表现。

5、矫治方案

由于矫治初期潘某对心理咨询存有一些抵触,咨询师并不急于处理潘某的问题,而是在咨询中运用共情、共感等技术,慢慢与潘某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并一起商定咨询目标,逐步完善矫治方案。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主要通过倾听、理解核查和表达同感来引导来访者述说心事,宣泄情绪,认识和了解来访者,建立咨访关系;通过心理测试、观察、成长史分析等进行初步评估,并与来访者一起商定咨询目标。

第二阶段,心理咨询阶段。协商界定咨询目标,树立对心理咨询的信心。运用完形疗法中“空椅子”技术帮助来访者完成童年未完成的事件。帮助来访者修正认知、信念,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教会他更直接、简洁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问题,让潘某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通过挑战潘某的自动想法,评价功能失调的认知,调整负性自动想法。帮助其了解如何看待他过去的经历和问题,了解现在面临的问题,以及他对未来的期待和担忧,并引导他看清自己的负性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调整和修正思维方式。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改善人际关系,树立改造信心。帮助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强调“开放”和“成长”这两个概念。开放可以促使潘某放宽视野,学会用多向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走出自我讨厌、自我拒绝的无价值感,学会关注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实现自我成长。这一过程正好决定了心理咨询具有的目标性,这种目标性就是成长和发展。再次通过量表、心境评估、他人评价等评估整个咨询的效果。

6、预期矫治目标

1)短期目标:建立良好咨访关系,对认知进行概念化,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释放其内心的压抑,减少焦虑痛苦水平。

2)中期目标:帮助识别自动想法、中间信念、核心信念,对不合理信念进行质疑、修正。减轻“糟糕至极”看法的程度;改变许某认为“体质差,无一技之长就一无是处”的看法。

3)长期目标:促进人格完善。对童年创伤能理性看待,对未完成的依恋进行修正。改善许某焦虑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和适应能力,降低自卑心理程度。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10次的心理咨询,潘某的情况有了较明显的改善,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基本纠正了不良认知,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自卑心理,情绪症状得到了改善,能够较轻松的和同犯相处。监区也反映潘某变得开朗乐观,常谈到出监后想自己开个店做些小生意。

咨询结束后对潘某心理测试显示:SAS(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降至51;SCL-90(90项症状清单)总分降至146,人际关系敏感1.9,焦虑1.4,抑郁1.2。M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显示外显性焦虑、疑病、精神衰弱、偏执均显示与常模无显著差异。根据对照前期心理测试结果可见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好转。

本案例关键在于潘某问题进行概念化,既是对评估获得信息的整合,又是进一步干预的基础。因为咨询对个案形成的概念化对评估内容具有指导作用,还能根据工作假设选择适当的干预策略。由于开始时咨询师对个案没有形成正确的概念化,只是评估为轻度的偏执倾向,认为与其内向、敏感的性格特点有关,采用森田疗法的理念展开咨询,鼓励他避免过度关注“被扣分的情况”,顺其自然。潘某在第二次咨询时,表示已有所改善,但表示作用有限,咨询师在会谈收集资料的同时,在精神分析、认知疗法、完形疗法理论指导下对潘某的问题形成假设,经过概念化的过程,发现潘某的核心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以后,取得一定的效果。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有导致网站部分功能不可用,建议升级更换浏览器访问。 升级浏览器